服務項目(詳細模式)
>總類>病媒害蟲之身體構造-生態及防治方法
第 67 頁 / 共 268 頁 / 跳至 
 
642

簡介 》
瘧疾病媒蚊生態及防治

一、前言:
    
瘧疾(malaria)為一種極早就為人所知的
古老疾病,感染瘧疾者
,主要症狀為惡寒、高
燒及冒汗,1-4歲小孩的死亡率約1%,10-14歲

約0.1%,成年人死亡率約0.02%。1994年統計全
世界發生瘧疾的國家或
地區共有100個,其中92個
國家有惡性瘧流行,另8個只有間日瘧流行
。這些
國家與地區之人口數共23億人,佔全世界人口數
的41%,其中有
臨床症狀者約3-5億人,死亡人數
約150-270萬人,死亡病例中有100萬
人是5歲以下
的小孩,
由此可知瘧疾不僅仍是全世界最重要之
傳染病,
且因瘧疾原蟲產生抗藥性及因交通發達
及旅遊經商人數日益增加的結
果,瘧疾還有日趨
嚴重的可能,因此瘧疾的流行已受到世界衛生組
嚴重關切。
 


    台灣地區的瘧疾早已流行了數個世紀,但最
早有記錄的是1874年
的時候,當時入侵南台灣的
日軍軍醫在208日內就登記了16,409例台灣
熱病例
死亡561人,並記述奎寧為抑制這種高燒病最有效
的藥劑,說明
當時的台灣熱就是瘧疾,不過瘧疾
與瘧原蟲之間的關係則是由法國軍
醫拉韋朗於
1880年確認。根據記錄1906-1911年間,瘧疾是台
灣地區排
名第一的死亡原因,當時全島人口約300
萬,但因瘧疾死亡人口就有1
萬人。雖然當時也曾
實施防治,但成效有限,1911-1942年間每年平均

死亡人數為5,879人。1938年感染人口比率達到最
高峰,當時人口數為
560萬,感染人口數就有188
萬人。1946年台灣光復後,政府積極辦理
瘧疾防
治工作,首先在屏東潮州鎮成立瘧疾研究中心,
1948年研究中心併入台灣省衛生處命名為台灣省
瘧疾研究所,經過多年調查、訓練
等籌備後,
1952年開始展開防治措施,至1957年告一段落後
,繼續展
開另一階段之監視活動方案,進行病例
搜索、追蹤、治療及流行病學
調查等工作。經過
嚴密防治後,台灣地區最後一個當地感染的熱帶
病例發生在1961年7月22日於台東縣東河鄉,最
後一個當地新感染的間
日瘧病例發生在1961年12
月24日於台中縣霧峰鄉,最後一個當地新感
染的
三日瘧病例發生在1962年11月11日於花蓮縣豐濱
鄉。因此台灣地
區於1965年12月獲世界衛生組織
登錄為瘧疾已完全根除的國家。之後
除1962-1963
年間台灣北部地區又發現61個間日瘧病例外,就
未在發現
有新增本土病例,但是每年出國旅遊、
經商或探親的民眾在國外感染
回國的境外移入病
例仍有數十例,這是大家需要繼續嚴密注意的。
 




    瘧疾是因為感染瘧原蟲而引起的疾病,全世
界已知瘧原蟲種類超
過100種,其中4種發生在人
身上,分別為熱帶瘧、間日瘧、三日瘧及
卵形瘧
,發生在靈長類的約20種,發生在哺乳類的約20
種,另有40種
發生在鳥類或爬蟲類。
 


二、瘧疾流行型態:

    全世界瘧疾流行型態約有以下七種:
 

(一).大草原型:發生在次大陸沙哈拉非洲及巴
      布亞新幾內亞,特徵是
病例長年不斷,主
      要為熱帶瘧,小孩及孕婦之發生率與死亡
      率最
高,瘧原蟲之抗藥性正擴大中。
 



(二).平原及峽谷型:發生在中美洲、中國及印
     度次大陸,特徵是以間
日瘧為主,流行有季
     節性,瘧原蟲抗藥性顯著,大面積的噴藥防
     
治法無效。
 

(三).高原及沙漠邊緣型:發生在非洲、東南亞
     高原區、非洲南部及太
平洋西部,流行之危
     險因子為氣候不正常變化,耕作方式改變或
     
人口遷移所造成,噴藥可以抑制流行,甚至
     可以預防流行。
 

(四).農業區型:發生在非洲、亞洲及南美洲,
     流行與灌溉增加有關,
季節性流行之危險因
     子為民眾缺少免疫力,棉花栽種區之瘧蚊對
     
殺蟲劑有抗藥性,防治方法包括在稻田內飼
     育會吃瘧蚊幼蟲之魚
類及室內噴灑殘效性殺
     蟲劑等。
 

(五).都市及市郊型:發生在非洲、南美洲及南
     亞,特徵是在短距離區
域內流行情形及民眾
     免疫力有很大的差異,在南亞流行與病媒能
     
否適應當地的環境有關,幼蟲孳生地之確認
     與防治是值得採行的
策略。
 

(六).森林及森林邊緣型:發生在東南亞及南美
     洲,特徵是具有局部地
區流行嚴重與職業性
     危險因子相關等,瘧原蟲對多種藥物有高抗
     
藥性。實際戶內噴藥及幼蟲控制法效果可能
     有限,個人防護措施
是必要的。
 

(七).戰爭地區型:因帶原者與免疫群體改變,
      加上環境惡化使病媒孳
生場所增加,導致
      瘧疾爆發。防治方法為個人防護與化學防
      治,
緊急狀況時須實施殺蟲劑空間噴灑,
      難民營則須做好環境整治。
 



三、瘧蚊種類:
 
   全世界瘧蚊已知種類共有422種,與瘧疾傳播
有關的有68種,其中
28種是主要病媒,40種為次
要病媒。瘧疾之病媒為瘧蚊,但不同種類
瘧蚊之
生態習性及與人類關係差異極大,不是有瘧蚊存
在的地區就會
流行瘧疾。台灣地區有記錄的蚊種
共有130餘種,其中瘧蚊屬的種類共
有16種。在大
流行時各種研究調查顯示與台灣地區瘧疾流行的
瘧蚊主
要為矮小瘧蚊(Anopheles mimimus),另一
種為分佈範圍廣大的中華瘧
蚊(Ansinensis)。
 


    瘧疾病媒蚊判定標準有以下幾項條件:

(一).在瘧疾流行地區捕捉雌瘧蚊,仔細解剖其中
     腸及唾液腺,檢查是
否有人類瘧原蟲存在。


(二).以雌瘧蚊叮咬發病期病人,然後解剖其中腸
     及唾液腺,檢查是否
有人類瘧原蟲各期之發
     育。
 

(三).捕捉自然界飽血之雌瘧蚊,以抗血清方法測
     定是否以人類為主要
吸血對象。
 

(四).在瘧疾高流行區與非流行區捕捉瘧蚊,確定
     瘧疾流行與瘧蚊存在
季節性之關係。
 


四、台灣地區的瘧疾病媒蚊:

    根據以上判定之標準,調查發現一種以人類
為主要吸血對象的瘧
蚊,不論由自然界捕獲或以
人為方法強迫吸血,均可在其唾液腺
中發現瘧原
蟲,且瘧疾流行高峰期恰好與此蚊存在密度高峰
期有顯著
的相關,則可稱之為該地區之瘧疾病媒
蚊。台灣地區發生瘧疾大流行
時,1947年01月至
1949年12月共解剖60,915隻雌瘧蚊,結果只發現
小瘧蚊及中華瘧蚊有感染瘧原蟲,雖然其餘6種
瘧蚊解剖數目相當少,
但全部均為陰性。不過當
時唾液腺有感染的8個中華瘧蚊玻片經重新檢
驗時
發現其中一片的孢子體為一種錐蟲生活史中的短
膜蟲型,因此中
華瘧蚊所扮演的角色遭到質疑。
 
    
1950年1月至1952年2月間又解剖了瘧蚊
21,983隻,其中矮小瘧蚊
有3,299隻,並發現其中
10隻帶有瘧原蟲,中華瘧蚊11,495隻只有1隻
發現
有未成熟卵囊。經由抗血清方法測試野外捕獲的
矮小瘧蚊69.2%吸
食人血,中華瘧蚊吸食人血的只
有20.8%,鹹水瘧蚊只有14.3%。綜合
以上各項調
查與研究顯示台灣地區傳播瘧疾的主要病媒蚊為
矮小瘧蚊
,中華瘧蚊為可能的病媒蚊。
 
五、瘧蚊之生態習性:
    
室溫下,矮小瘧蚊生活史由卵至成蟲約需16
日,卵至第一齡幼蟲1
至2日,第一齡幼蟲至蛹12
日,蛹至成蟲2日。台灣地區瘧疾大流行期
矮小瘧
蚊分布於全島各地,包括澎湖、蘭嶼等。典型的
幼蟲孳生場所
是山腳地區水邊長草、水質清澈、
流速緩慢的溪流、灌溉溝及溝渠中
,偶而有一些
幼蟲可孳生於暫時性的積水或水流緩慢的梯田中
,後來
由於農業行為改變,稻田大量使用殺蟲劑
、殺草劑及化學肥料等,目前幼蟲孳生地已侷限
於少數接近山區之小型溪流或灌溉溝內,而且由
於人口增加,許多丘陵地被大量開發為住宅區,
加上當年防治使用長
效性DDT殺蟲劑等因素的影響
,台灣地區矮小瘧蚊幼蟲孳生地,根據衛
生署疾
病管制局的調查發現僅限於台南、高雄、屏東、
台東及花蓮5縣
的20鄉鎮。
 
    
矮小瘧蚊在台灣地區嗜吸人血。但在中國大
陸則有明顯的地域差
異,在海南島主要也是吸人
血,在人與牛同時存在情況下吸人血的佔
85%。但
近年來調查吸牛血的比率有升高現象,甚至已趨
向於兼吸人血
了。除海南島外,中國大陸其他地
區的矮小瘧蚊則兼吸人、牛、馬、
驢等動物血,
且嗜吸畜血,而且愈往北愈明顯,例如雲南芒市
調查結
果,採自人房的雌蚊吸食人血的僅佔3.9%
,而吸食牛血的則佔88.8%。
矮小瘧蚊徹夜叮咬吸
血,高峰期在午夜時分。
矮小瘧蚊常被認為是一
種『住家種』,白天較喜歡棲息於室內,
如牆壁
下方、懸掛衣服上、蚊帳內、壁洞、床下及縫隙
內等。以往有
牛欄時也是一個主要棲息場所。屋
內棲息情形,臥室佔
62.4%,儲藏室18.3%,客廳
11.0%(行政院衛生署,1993)。不過最近衛生署疾
病管制
局在台南縣新化鎮調查時,發現位於矮小
瘧蚊幼蟲高密度區附近的一
戶住家內均未發現成
蟲棲息,是否成蟲生態習性發生變化值得注意。
成蟲飛行活動範圍約800公尺。
 
    
中華瘧蚊之生活史一般為2-3週,在27.50C
卵期
2日,幼蟲期10蛹期2日。最適宜生長發育
之水溫為
280C左右,當溫度降至250C時發育明顯
延緩,20
0C以下時發育非常緩慢,100C以下時不能
發育。
台灣地區中華瘧蚊孳生於全島各地,幼蟲
多孳生於陽光充足、水
質較污、水溫較暖、面積
較廣而靜止的水中。主要孳生場所為稻田、
秧田
、菱角田、蓮花田及灌溉溝等。中華瘧蚊密度消
長與稻作密切相
關,在亞熱帶地區此蚊長年可見
,如一年有二次稻作,則有二次高峰
期。在中國
大陸江蘇、浙江等平原地區,密度高峰期為6-7
月。
 
    
中華瘧蚊成蚊偏嗜畜血,兼吸人血,吸血活
動屬黃昏型,高峰期
出現在日落後1-2.5小時之間
。中華瘧蚊為半家棲蚊種,一般在黃昏時
侵入人
房或牛舍內吸血,黎明前則離開住屋,棲息於野
外。成蟲棲息
地因季節性和地區性而有很大差別
,主要棲息地為吸血場所附近的水
稻田、菜園和
雜草叢等。成蟲飛行活動範圍約550公尺。
 
瘧疾防治主要依下列之原則:







(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二).有效預防包括病媒防治,以降低發生率同與
     死亡率。
 

(三).早期偵測、防止復發。
 

(四).強化地方單位控制瘧疾能力,經由定期評估
     適時反應。
 



六、瘧蚊之防治:

    由於瘧疾病媒蚊幼蟲孳生地、成蟲生態習性
及活動範圍等與其他
傳染病病媒並不相同,因此
防治方法也有別於登革熱或日本腦炎病媒
蚊之防
治。台灣地區瘧疾大流行時基本防治方法有以下
幾項:
 

().室內殘效噴灑:瘧疾病媒蚊如矮小瘧蚊侵入
    戶內叮咬吸血後喜歡
棲息於屋內,因此如果
    能夠在屋內瘧蚊成蟲可能棲息的場所全部

    佈殺蟲劑,當入侵的成蟲在叮咬前停棲時就
    被殺死,或者叮咬
病人血液的成蟲停棲消化
    血液時,也會被殺死,如此一方面可以
避免
    健康人感染,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疾病傳播
    出去。早期所噴
灑的殺蟲劑是DDTDDT
    一種極安定、不易分解、殘效性極長
的殺蟲
    劑,當時調查結果,完全噴藥後的住屋於一
    年後牆壁上殘
留的DDT還能殺死成蟲。此外
  ,當時使用的劑型是可濕性粉劑,
噴過殺蟲劑
    的場所會留下白色的痕跡,所以領隊很容易
    可以瞭解
噴解噴藥人員是否確實,萬一有缺
    點可以立即補強,在這些條件
下對於瘧蚊防
    治收到很好的效果。之後由於
DDT對環境所
    造成的
影響太大及有致癌等副作用而被禁用
  ,加上目前大部份住家均有
良好的紗門、紗窗
    等,未來對於瘧蚊防治室內殘效噴灑已不是
    最
有效的方法。
 

().室外空間噴灑:瘧蚊成蟲羽化後常停留在幼
    蟲孳生地附近,入侵
家屋前或消化血液時均
    會停留在家屋或畜舍附近,在這些地區使

    馬拉松等低毒性的有機磷劑殺死成蟲也是一
    種可行的方法,不
過由於大部份瘧蚊成蟲活
    動範圍較大,因此室外空間噴灑實施的範圍
    必須足夠,一般須以病患
1-3公里為半徑噴藥
    才有效,必要時
可利用飛機噴灑,噴灑時須
    注意飛行速度及風向、風速等因素。
 



().投置殺幼蟲劑:必須委請病媒昆蟲學家確實
    調查幼蟲孳生地,尤
其幼蟲密度不高,分佈
    範圍較窄時此法較為經濟有效。不過最近
調
    查結果,發現矮小瘧蚊幼蟲孳生地之水源多
    為當地居民用來灌
溉作物或水源地上游,因
    此選用殺蟲劑種類及使用濃度必須確實
不會
    危及人畜、水生動植物或其他作物才可以,
    如使用
1ppm的亞培松等、或者目前有些生物
    性殺蟲劑,如蘇力菌及昆蟲生長調節
劑也可
    以在不影響環境及其他生物之情況下降低病
    媒密度。
 

().以往也曾用過積水沖刷法或環境整治法。
    如清除水邊雜草、灌溉溝改以水泥護牆等。
    這些方法由於各有優缺點,所以使用前應依
    
當地的現況評估較為適宜。
 


七、結論:

    瘧疾早期給台灣地區民眾造成極大的困擾及
死傷,經由許多公共
衛生前輩、專家們的努力,
終能於
1965年將瘧疾由台灣地區根除,這是極大
的成就。為繼續保持此一結果,衛生署疾病管制
局一直採行許
多措施,防止國外瘧疾病例將瘧原
蟲帶入台灣,並將此一時期稱作保
全期。由於國
外許多國家瘧疾依舊猖獗,如非洲、東南亞及中
國大陸
等還有致死率極高的熱帶瘧,國人出國人
數又一年多於一年,因此除
需作好國內病媒蚊管
制工作外,國人一旦出國懷疑感染瘧疾時,也必

須儘速就醫,將瘧原蟲消滅才不會感染給其他人
。《                 製作

 

備註 》
參考自-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中心(昆蟲學系)

第 67 頁 / 共 268 頁 / 跳至 

好站連結

Address : 新竹市鐵道路二段292巷12號    TEL : (03)5329595    FAX: (03)5334061   E-Mail : deshing.clean@msa.hinet.net
Copyright © 2008 帝欣環保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Kong Design.   count: 855859